炒股配资时间
在互联网上,“童年创伤”“原生家庭”是被频繁提及的热门话题。许多人穷尽一生,试图治愈童年的伤口,却往往发现自己深陷其中。
其实,或许问题不在于我们无法摆脱童年,而在于我们从未真正理解过童年经验本身。童年并非只是需要被治愈的对象,而是我们理解自己、理解创伤和走向新生的关键。
图|电影《地球上的星星》
这正是哲学家梅洛-庞蒂给我们的启发,现象学的视角避免了先入为主的偏见,从而深刻揭示出童年的奥秘,进而理解人之为人的本质。
童年从未过去,它以特定方式存在。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,理解了童年才能理解未来。
01
儿童不是“未完成的大人”
而是理解人之为人的起点
在传统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观念中,儿童往往被视为理性尚未成熟、认知尚未发展的个体。这样的观点潜藏着一个假设:只有当儿童成长为成熟的成人后,他们才具备完整的世界观。
梅洛-庞蒂推翻了这一假设,他提出,儿童并不是没有理性的个体,儿童的发展不是按部就班地完成各个阶段,他们以一种不同于成人的独特结构体验着世界。
儿童并非为了成为大人而存在,他们的世界是有组织和有意义的。
那些一生都在为童年创伤困扰的人,常常在成人后感到无法与他人建立深入的联系和意义共享。他们苦恼于沟通的失败,痛苦于难以表达内心的真实。
而梅洛-庞蒂则告诉我们,我们以为先有成熟的主体,然后才有所谓主体间性,但是其实儿童在还未意识到“自我”的时候,就已经处在朝向他人的社交性的生命之中。
儿童与他人的未经反思的共同体意识,解释了人与人之间的主体间性的起源。
换句话说,没有主体间的首要的连续性,没有这样一个框架,又何来“自我”呢?我们花了那么多时间去找寻“自我”,却没有意识到这个“自我”从婴儿开始,就是在世界之中不断生成的。
02
“无意识”决定不了你
童年不是一生的诅咒
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框架中,童年的创伤经验常被看作是一个人的终生命运。似乎只要曾有创伤,就会受到内心深处无意识力量的掌控,一生都难以摆脱阴影。
然而梅洛-庞蒂对这种观点持批判的态度。他认为,人的行为绝不仅仅是内在的力量驱使所致,而是主体与环境、他人之间不断互动的结果。同样一个童年创伤/病态行为,并不一定导致特定的异常反应。
狭义的精神分析观点认为,病态的产生源于秘密的驱动力。
事实上,童年创伤并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。每个人的创伤都是嵌入在自己整体生命结构中的,创伤所引发的行为模式,是主体整体存在模式的紊乱,而非单纯的创伤症状。
梅洛-庞蒂因此强调,“矛盾性”这一概念,比传统心理学中的“无意识”更能揭示人类行为的深层逻辑。许多精神上的困扰,并不源于创伤本身,而是源于个体无法将当下的情绪体验与过往经验整合起来。
值得一提的是,抵制治疗的人,常常正是那渴望治疗的自我,个人是自己行为的共谋。这就像“恨”中常常也包含着“爱”,那是一种渴望痛苦的欲望。儿童的内心也充满了这种矛盾:他们一方面渴望长大,想要步入成人世界,另一方面又对未知充满恐惧,他们需要被保护,却也在试图挣脱保护。
真正的治愈不是逃避,而在于承认并接纳自己的矛盾状态,在与世界不断互动的过程中重塑自我。
03
别在童年创伤中沉沦
任何新生都是以断裂为基础
在我们身边,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童年观念。一种试图以科学的视角精确地定义儿童的发展规律;另一种则主张文化相对主义,认为童年经验纯粹是偶然的产物,根本就不可言说。
然而,这两种观点其实都是站在和自身经验脱节的立场上,站在一种上帝视角来观察,童年经验并不如此,它是我们生命历程中永远无法摆脱的原始经验。
童年经验不是人生某一阶段的“过渡”,而是构成我们成年经验的基础层,因此它与自我意识之间的断裂注定永远无法解决,所以成年经验中充满新生的生命的痕迹。
每个人的一生都在不断与过去经验、与童年创伤对话。
童年从未结束,它包含着朝向未来的无限分化的可能。人生所遭遇的每一个困境,其实都是与童年的一次积极对话。
童年的某些经历如何影响了你的现在?
梅洛-庞蒂的观点给你带来什么启发?
在留言区和大家分享一下吧!
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得这本书
揭示童年奥秘
直面童年创伤,看见更多可能
公号粉丝限量专享
扫码领券后折合5折优惠
-End-
图片|视觉中国
观点资料来源:《儿童,天然的现象学家》
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:scb01@pup.cn
▼点击名片 ⭐标关注我们▼
去过一种不被童年定义的人生吧
涨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